南宁市新运星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恭候光临!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科技信用网!【会员注册】【登录
中国科技信用企业、行业十大科技品牌、科技500强大型投票评选公益活动”进行中..........

河池养殖业绿色转型“破局有道”

2025年08月09日15:45 阅读: 4 次

标签: 中国科技创新企业调查组委会, 科技信用.中国, china12345K

                                       2025-07-30 11:39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记者 龙隆 石惠蝶

金城江区雪花肉牛产业示范区。

金城江区雪花肉牛产业示范区。

盛夏时节,金城江区德明雪花肉牛养殖场内,不见粪污横流,却闻淡淡青草香。养殖场技术员正通过智能终端,实时监测雪花牛的生长数据。数百米外,牛群脚下的生物发酵床正悄然孕育着优质有机肥——一套“饲料种植—肉牛养殖—有机肥还田”的生态闭环已然成形。

这是金城江区深化畜禽养殖场地规范管理,提高污染防治能力的生动缩影,更是河池养殖业向绿色转型迈出的关键一步。

曾几何时,快速发展的养殖业在为河池乃至全区“菜篮子”保供稳价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挑战。粪便堆积、污水横流、臭气扰民……在一些地方,养殖污染成为影响人居环境、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然而,挑战正被转化为机遇。如今,河池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连续9年排全区第一。去年,全市畜禽年饲养量逼近5000万头(只)。令人惊叹的是,每日涌动的粪污洪流非但未成“生态炸弹”,反被点化为绿色发展的关键资源——285座规模养殖场变身“粪污加工厂”,265套粪肥还田台账织就循环网络,高达86.34%的综合利用率有效破解污染困局。

生态科技,正是这场绿色变革的密钥。南丹县的油茶园里,鸿海种养合作社负责人曾德贵弯腰捧起黝黑的肥料:“牛粪混茶枯,每亩省480元!”云水谷示范区的牛粪经微生物发酵,化作油茶林的“生态粮仓”;宜州区三岔镇的南瓜田,沼液通过智能滴灌精准滋养农作物根系,实现“养猪零排污、农田零化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双蒙村的稻虾轮作田中,小龙虾粪便滋润肥田,稻株反哺虾苗,一水双收的生态链让驻村第一书记谭冬玉感慨:“生态账就是经济账!”

河池是广西内陆最大水产养殖区。近年来,河池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清退存在较大污染隐患的河道非法网箱养殖,保住一汪碧水。

离开大江大河,河池的水产养殖业在重重大山之间获得突围,在喀斯特的石缝中书写奇迹。

当地克服喀斯特地貌环境制约,充分利用废弃的茶场、园地、荒地、湿地等,大力发展池塘设施养殖、陆基设施养殖等模式多样的现代设施渔业。

在金城江区六圩镇,66套陆基圆池坐落群山之间。池内推水器搅动流水,虹吸系统定时抽走鱼粪。养殖场负责人韦少年指着监控数据说:“大旱之年,池水循环如常。”更妙的是,经过沉淀的鱼粪化作有机肥,流入百亩耕地。这套循环水养殖系统入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典型案例,如今正在更大范围推广。

作为“中国丝绸新都”,河池桑蚕产业规模连续20年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去年桑园面积达96.32万亩,蚕茧产量21.85万吨,占广西总产量近半数。

历年来,河池高度重视蚕沙无害化处理,积极探索其高效利用路径:从推广蚕沙池、沼气池等堆沤发酵直接还田,到引进企业规模化生产蚕沙有机肥、利用蚕沙生产食用菌(首创蚕沙商品化治理模式),再到探索生物技术处理蚕沙及废菌棒,将其转化为生物有机肥——河池在蚕沙资源化利用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目前,全市蚕沙处理率达80%以上,每年利用蚕沙生产有机肥1万多吨,有效地促进了全市清洁田园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从牛棚到鱼池,从蚕沙到稻田,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共同勾勒出河池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壮阔图景。科技之力,解开了污染的死结;循环之道,让曾经的负担变成滋养土地的宝贵资源。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养殖业新路,在河池的山水间正越走越宽广。

分享到: 更多
值班主任:傅毅英15678571144
在线客服咨询